
牡蠣養殖
環境簡介
牡蠣一定要住在溫和的的氣候當中,在15度℃以上即能成長,但是水溫在
在台灣的牡蠣多養殖在潮間帶及淺海的岩礁海底,而王功的珍珠蚵則是養殖在王功潮間帶上,靠著漲潮時蚵田泡入水中吸取養分,退潮時漁民在蚵架下工作(抓蚵螺、整理蚵架),十分容易管理上。
蚵架介紹
牡蠣依各地地形不同而有不同的養殖方式,在較淺海域或潮間帶大都使用插枝式及平掛式養殖,較深的海域則採垂下式養殖。現在為了避免受到河川污染的影響,而發展出以竹筏式和延繩式的養殖。 牡蠣養殖方式分述如下:插枝式(插篊式)、垂下式(垂吊式)、 平掛式、竹筏延繩式。
1.插枝式(插篊式)---電線桿養殖法
(a.)適宜地點:多在淺灘沙質海岸處以插竹的方式養殖。把長二尺二指寬的竹子,上端劈開,再崁入
(b.)養殖方法:自來即利用竹子插在沙灘讓其自然附著然後加於養成之方式進行,是早期蚵仔養殖方式,之後更發展在蚵枝上頭夾於牡蠣殼做母殼以增加附著空間增大生產量。
(c.)養殖地點:插枝式一般養殖場即為採苗場(少數有移殖或人購買已附著之蚵枝),所以即依據地形加於插枝,每枝距離20~
2.垂下式(垂吊式)---(倒棚仔)
(a.)適宜地點:適合在海水較深的地方,如內灣、潮溝間等。退潮時能有
(b.)蚵架:垂下式養殖棚(蚵架)一般採長方形設計,而且與海流成垂直為宜,增加通過蚵串之流量使牡蠣攝食機會增多。
(c.)串與採收:蚵串的長短依據蚵架高低左右,大約1~
3.平掛式
(a.)適宜地點:適合在淺海沙灘地,尤其排注水溝,由於不易實施垂下式而加於變型為平掛式。漲潮時淹沒蚵架,而退潮時蚵架就暴露在陽光下,每天兩次潮汐的影響,所以生長速度較慢,約八~十個月可採收。由於王功附近都是淺海沙灘地,所以大都以平掛式養殖方式為主。
(b.)蚵架:平掛式蚵架一般為細長形之單排式,少數採用雙排式。也利用刺竹頭做為基柱,然後只在兩頭加上橫桁,但長度太長中間也加橫桁,以增加堅固,然後在兩邊加上縱桁即成蚵架。
4.竹筏、延繩式(浮棚仔)
(a.)特色:退潮時還有浸海水,所以牠終日進食,長比較快,但肉質軟。
(b.)適宜地點:由於海岸污染時發生斃死現象與綠牡蠣而逐漸向外海移動,深度增加下無法建蚵架,應運而生的竹筏式、延繩式逐漸被採用,連帶也使本無養殖之澎湖、台東地域加入養殖行列,而且由於污染較少而成為生食之名產的產地。
(c.)蚵架種類:分為竹筏式(麻煩、怕風浪)、延繩式(簡單、不怕風浪),分述如下。
(1.) 竹筏式(麻煩、怕風浪):
一般採用養殖架搭在浮子上面,養殖架易受風浪襲擊而遭到被破壞損失;如將其改在浮子下端,則風浪只會影響浮子上下浮動,蚵串不易受到漂動而互衝讓牡蠣脫落損失,對養殖架影響較小有其利點,但搭架上較為麻煩,所以只限在風浪較大地域為之。
主要利用二條尼龍繩平行掛在浮球之兩端(距離多40公分左右),每個浮球距離約6~8公尺,視蚵串重量而定。延繩式由於主繩約在水中只有浮球在水上漂浮,所以蚵串受沖擊較小,所以適合在風浪地域養殖。